执行力不是口号,而是一系列逻辑的结果

2020-07-27 20:28:01

2020年7月20日,在运营分析会上,总经理王风华先生阐述了执行的逻辑,即策划要得当、培训要到位、监督要全面、分析要到点、改善要持续。


近两年来,“逻辑”是瓯海的关键词。什么是逻辑?逻辑就是事物的规律、规则,它反映事物的先后顺序、因果关系和落脚点。公司不倡议管理层看成功大师的书籍,也不主张参加成功学培训。这些大师的心灵鸡汤也许给受训者带来一两个月的热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三个月后受训者的激情和动力又会回到零的起点。因为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逻辑,如果执行力想靠几节课的“心灵鸡汤”就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就是懒汉思维。提高执行力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就像农民种水稻需要播种、育苗、插秧、除草、施肥等环节,最后才能收获果实。


1595892628003036272.jpg


一、策划要得当

任何项目实施都离不开前期策划,科学的策划是从现实问题入手,注重调查研究,运用系统的理论方法,实现对目标各环节、各要素的系统整合,以达到项目策划的最终效果。就拿我们绩效考核指标来说,这几天发现品质管理岗位的绩效考核指标的合格率连续几个月都达到100%,这明显不符合客观实事。通过调查发现,ERP系统中根本没有不良率的基础数据,也就是说对品管部如品质经理、QA等岗位的考核是没有客观依据的,也违背了绩效考核“可量化”的原则。这个案例说明我们绩效考核的策划者没有基于实事求是的前期调研,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在绩效评估体系实施前没有对所策划的指标和目标进行验证,最终结果是我们的绩效考核机制起不到激励作用,成为给员工发福利的一种变相方式。其它项目的实行也一样,如果策划不科学、不得当,那么执行的结果也就南辕北辙,达不到执行的效果和目的。


二、培训要到位

做好了前期策划,我们还要解决执行者和监督者知不知的问题。如果执行者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该如何做、要做到什么程度;如果监督者不知道如何去检查、从哪些关键点去控制和验证,那么执行的结果也就不尽人意。所以培训工作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环节。近来,我们发现管理干部对ERP系统的一些功能不会操作,很多流程一知半解,很多数据不会查找,很多管理报表不会合理利用。我觉得是我们的培训工作没有做到位。早在2010年公司就成立了标准办,当时公司定义标准办的职责是拟标、灌标和对标,说得通俗点就是标准办要做好标准和制度的拟订工作,要做好标准和制度的培训工作,要到各部门督导制度和标准的落实工作。标准化建设自从与IT智能化相结合后,就出现ERP系统的流程要先于文件,培训工作滞后于ERP系统的实际管控时间,甚至是系统追着流程走。故而,今年7月份公司把标准办的工作和资讯部的工作融合在一起,以便于标准化建设的有效开展。


三、监督要全面

除了策划得当和培训到位外,要想提高执行力,在制度、标准的实施过程中还要做到全程监督、全面监督,监督的目的不是因为不信任,而是防止员工在执行过程中少走弯路或者偏离轨道,及时的纠正员工的错误行为。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员工大多不会做上司期望的事,只会做上司检查的事。如果强调什么,就应检查什么;如果不检查,就等于不重视。通过监督和检查来提高执行力,让制度、标准和要求落地生根。


四、分析要到点

当执行过程出现偏差或执行结果未到达预期效果时,我们分析问题要到点。当流程、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发现不适用、不符合逻辑或有缺陷时,执行或监督者应及时反馈问题,因为制度是用来执行的,任何先进或完善的制度都应该接地气,便于执行者实施。如果没有执行者的实践应用,再好的制度也只是空中楼阁。作为策划者或者标准的拟定者应到现场了解情况,把问题分析到点,是制度不合理?还是执行不彻底?或是执行者没有真正地理解标准的内涵?只有分析到点了,才能抓住问题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五、改善要持续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精细化管理的导入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不能墨守成规、死守原有的标准,而应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制度、流程和标准。尤其是ERP系统中控制的流程,要做到后台程序化,前台操作简单化。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不可能不发生问题,只要团队内部有持续改善的动力,并养成良好的改善习惯,比如每天要确认工作的好坏、每天反省工作的得失,每天关注员工的成长变化等,我相信企业里的问题会越来越少,执行力会越来越强。


提高执行力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持续改善的闭循环。从策划和培训,到执行和监督,再到分析和改善,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把工作做扎实。只有这样,公司的执行力才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